佛博乐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回复: 0

国内AI lab发展如何?选企业还是去学术界?

[复制链接]

1

主题

7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5 12: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年一直有不少算法人选问我搞AI研究去企业还是学术界?去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去lab还是业务部门等等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下我的观察和想法,也邀请了2位大牛给大家建议。


Lab里AI研究员,常见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  
16年至今,我聊过的AI研究员们,选择方式常见为:
(1)在lab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选择回到学术界 这几年确实有不少人离开企业的AI实验室后选择加入高校,这些人离开lab各有自己的原因,但选择加入高校,不一定是对企业完全失望,不一定是这个企业很操蛋,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这些人是同步在面试企业和高校后发现企业界没有适合自己级别/位置/薪酬的机会,而更坚定选择加入学术界。
最终选择加入高校的原因,比较常见的:

  • 学术假期sabbatical leave:请了假来企业工作的教授,假期结束就回高校
  • 有些人在不止2家企业工作过,从研究到技术落地、带项目、带团队、对业务负责等都经历过,长时间处于输出大于输入的阶段,比较迷茫,进入高校是换个环境重新自我输入的方式。
  • 在企业里通过真实业务场景发现了些研究的想法和机会,但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很难继续做或铺开做,那选择去科研单位或高校继续做是个方法。而且回归高校,还可自己开公司搞,把自己在企业认识的人脉盘活
  • 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在企业里总有各种阻力打断自己的研究工作,比如领导不懂技术瞎指挥,业务打法经常换。发表的研究成果收获了很多引用,但领导觉得没用;业务部门提了需求,自己做了demo,业务部门直夸好,转头搞了个团队自己做。
(2)在lab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选择跳槽去其他公司的lab一般想继续搞研究,不想去学术界,但也离开不了自己的舒适圈,不想直接跳到业务部门,那我个人会建议换其他企业的lab/研究院试试,不同企业对于自家lab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业务落地的工作重心比例要求不一样。
(3)在lab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选择公司内部转业务部门,或跳槽去其他公司的业务部门算法团队常见原因:




应届博士/博后想继续搞研究,去企业的lab还是去学术界?


  • 地点是否可开放选择?若伴侣/家庭在前2-3年内没给太多地点/金钱压力,可自由选择地点。那就坚定回归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搞研究,首选学术界,最好放开地点,去申请全球的学术界机会。
  • 若想清楚要在国内发展,首选学术界,但对于去哪个学校或在学术道路上永攀高峰没太多诉求。那就不用面企业,只面高校和科研单位就行。在已有国内学术offer里选一个就行。
  • 若想清楚要在国内发展,在职业发展上期望永攀高峰,个人建议:两条腿走路,企业和学术界机会同步申请。不少人觉得国内高校比较看关系和学术帽子。国内名校申请门槛和要求越来越高,会要求论文数量或要有学术帽子等,国内学术帽子(包括优青、千青等等)也不容易拿。很多海外名校毕业的AI博士一开始都对自己很有信心,但面了一圈国内学术界后,发现没拿到什么好offer,进一步退让,去看高校下属研究机构或市级/省级/国家级科研单位机会,再退让到去看企业lab的机会,这样战线就太长了,不如最开始就多条腿走路去尝试。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可以有所成就,选个当下最优解。



"刘老师,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转型,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







    "何博,你怎么看待企业AI实验室的发展,在企业搞AI研究?"







附上两位前辈职业发展路径(根据领英和公开资料整理)






“从学术界切换到工业界如何更好适应?去面试企业的lab还是去面学术界,其他前辈有建议或想法吗?"
国际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前BAT大数据首席



某知名智能终端外企 AI高级总监




那Lab一般如何考核绩效和工作表现?每家企业的lab在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考核标准也不一样


  • 搭建初期,lab的首要目的是先让更多人认识自己。对内让更多部门认可自己,对外让更多客户、人才、竞对知道自己。帮公司树立技术品牌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技术人才。若以该目的作为重心,则前期很多绩效考核会围绕顶会顶刊的paper数量、对外打榜单竞赛、对外高校合作、对外论坛/活动发声等等。常见操作可能会先引入个大牛,再通过大牛引流。也经常会采取砸钱方式。
  • 搭建中后期,绩效考核会更重视质,而不是量,招人预算相对前期降低。考核同步看论文、专利和给业务赋能效果。若公司集团高层本身是业务出身,那可能会让lab更侧重业务;若高层技术出身,则可能让Lab保留更多空间做研究。
  • lab发展时间超过3年,且lab/研究院本身团队人员数量过于庞大的企业,一般在制定下一个3-5年规划的时候,会出现降本增效的优化现象,优化一些一直没产生影响力也没对业务带来太多赋能的研究小组,会新增一些紧跟国家政策、市场行情的新研究组,也会尝试更换/调整一些研究组的leader来激活团队(当然3年也是互联网跳槽普遍时间点,很多人会主动离开)。绩效考核也会更贴近业务,和业务绑定,不管是对外合作外部客户还是对内寻求其他BG/BU的业务,不然很难拿到高绩效和更多晋升机会。
  • lab 发展时间超过5年,且lab/研究院本身团队人员数量过于庞大的企业,一般在制定下个3-5年规划节点,在更高层级的管理层会有变动。lab整体策略会有大调整,可能把研究小组分拆到各个业务部门,也可能会把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和工程团队分拆开来,让工程团队、解决方案团队等去承担revenue方面的压力等。如果不分拆,那研究员团队不可避免依旧会承担落地指标,绩效考核看重算法落地,给业务解决了什么问题,而paper产出不太重要。

如果大家觉得文章,也可关注下我和我团队搞的公众号,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果有看机会的小伙伴,可直接私信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聆讯新闻网

GMT+8, 2025-4-9 19:47 , Processed in 0.0930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