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博乐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回复: 1

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军事学校(一)

[复制链接]

4

主题

6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11-26 12: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干部营(原军委干部团)在安定县瓦窑堡,同西北红军干部学校(1935年7月成立,校长吴岱峰。
其前身是1934年秋,在合水县柳元堡创办的陕甘边红军学校。校长刘志丹,军事主任吴岱峰)合并,成立了工农红军学校。
1936年1月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周昆,政治委员宋任穷,(后)袁国平。训练部部长郭化若,政治部主任莫文骅。政治主任教员陈明,军事科主任教员王智涛,骑兵科主任教员苏进,炮兵科主任教员冯达飞。
下设上干队;第一营(步兵营),营长吴岱峰,(后)陈士渠;
第二营,营长谭希林,政治委员韦国清;
特科营,营长武亭,政治委员苏启胜。
连长兼教员有阎捷三、刘清明、杨伯让、胡道全、王耀南、刘少卿等。
另有游击队训练班等,全校学员四五百人。
2月统计,在校学员共555人。
1936年6月1日,在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基础上,于瓦窑七里湾,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军大学”)。
校长林彪,政治委员毛泽东(兼),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部长袁国平,(后)刘亚楼,政治部主任杨尚昆,校务部部长周昆,中共校总支书记莫文骅。
教员主要由党中央领导及军委领导机关的同志兼任。专职教员有张如心、杨兰史、陈明等。开始只设第一科。
7月3日,校址迁至保安县城,成立了第二科。第三科驻甘肃省环县本外寺。

红军大学第一期。自6月1日正式开学,到12月底毕业。
第一科(训练师团干部),科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学员共38人;
第二科(训练营连干部),科长周士第,下分二个队,共225人;
第三科(训练排班干部),科长周昆,政治委员袁国平,共6个队,学员约800人。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以后,中革军委决定,将红二、四方面军军学校,同军委红军大学合编。
11月28日,红 .、四方面军随营学校上级科,在本钵寺编入红军大学第三科、
12月2日,红二方面军随营学校高级班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在保安编入红军大学第一、二科。
1936年12月7日,中革军委转中央政府任命红军大学及第一、二分校领导干部。
三个方面军统一的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傅钟

2.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
校址开始在保安,不久迁至延安。主要训练师、团、营军政干部。
1937年初、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校长兼政治委员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傅钟,(后)莫文骅,副主任莫文骅,训练部部长周子昆,(后)刘亚楼、教育部部长周子昆(兼),校务部部长杨立三,副部长周文龙,中共校总支书记莫文骅。
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自1937年1月20日开学,8月初毕业、全校学员1362人,加上工作人员,共2500余人。
共设2个科、1个大队、14个中队、第一科(红军高上级干部大队),科长陈赓。
下辖第一队,队长陈赓(兼),(后)杨得志;
第二队,队长倪志亮
第三队,队长谭希林
第四队,队长韩振纪。
第二科(红军干部大队),科长郭述申,(后)苏振华,政治委员潘自力,
下辖第五队,队长苏振华(兼);
第六队,队长曹里怀;
第七队,队长贾若瑜,(后)黄春霆
第八队,队长方正平。
第四大队(青年学生大队),大队长聂鹤亭,政治委员董必武。
下辖第九队,队长聂鹤亭(兼);第十队,队长边章五;第十一队,队长何长工;第十二队,队长刘忠;第十三队,队长谢翰文,(后)文年生;第十四队,队长李干辉,(后)谭家述;女生区队,区队长金维映(女)。
本期后两个月,曾抽调军事干部学生,编成两个队。
分别由杨得志、刘转连任队长。专门进行对日军作战训练。军事教员王智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别开枪,我就是路过来看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聆讯新闻网

GMT+8, 2025-4-6 09:58 , Processed in 0.1283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