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博乐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回复: 11

我们为什么发展科技?

[复制链接]

4

主题

8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2-9-24 07: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总述


网络百科对“科技”的定义

每当一项科学研究快要进行到尾声时,研究者们总会面临这样的质疑:你们研究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到底能否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作用?还是说你们只是为了挣点钱而做研究?你到底是能研究出可以大幅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东西,还是在做一些没什么意义的无用功?如果是后者,那国家为什么要花费动辄上亿的资金去投入一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东西?
每当火箭发射成功,人们向太空送出一个个飞行器,去探索月球、火星,去瞥一眼上万光年外的世界,也一定会有人质疑这些到底都有什么用。即便是再冷静的人也恐怕会忍不住想“国家投入的巨量资金到底能获得多少回报?”。少数时候,科研机构会给出某种意义上能让人信服的答复:“人造卫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保障农业生产;登月计划探明了月球上能够用于未来聚变发电的氦-3元素……”甚至也有更加通俗易懂的例子:“婴儿用的尿不湿最先就是为宇航员设计的。”但无论如何,这些好处都像是一个主要目标之外的边际效应,或者说“副产品”,这些副产品有的确实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并不能足够有说服力地说明发展科技的必要性。
打一个不够严谨的比方,学校里总会有人对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产生怀疑,他们认为数学似乎并不能直接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而老师告诉他:“你不学好数学,就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不能生活得幸福美满。”是的,这样的答复足以堵上孩子们的嘴,但却消解不了孩子们心中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好的大学就只收学好了数学的人?老师描述的“幸福美满”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科学技术曾经、正在、也将继续为我们的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毋庸置疑的是科技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过与此同时,科技也似乎带来不少麻烦。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阴云仍久久飘荡在人类头顶,含铅汽油的发明者人们至今无法饶恕,而科技与战争也似乎总是有那么点关系……越来越多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一些人不再相信科学,极端的甚至希望回到桃花源般的原始社会……随处可见的迷信活动、打着科学旗号的恶意营销、自以为是的民间科学家……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到底应该对科学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




托马斯·米基利(1889-1944),因发明和应用对环境有巨大破坏作用的四乙基铅和氟利昂而闻名于世。



“民间科学家”郭英森
我们感叹科学的进步,享受科学的便利。为世界每个角落一触即达而感动,却又为人类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粒尘埃而黯然神伤;与五十年前相比,我们既发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今非昔比,又看到1969年就登上月球的人类似乎又“缩了回来”,再也没有载人飞行器离开过近地轨道。我们使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几个问题的答案对许多人来说却始终不够清晰:
我们为什么发展科技?
科技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到底应该对科学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
一个中学生靠几千字的天马行空的文章的出的结论显然是不可靠的,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试试吧。

二、科技与生命
原始地球上的原始海洋就像是一锅浓汤,汤里各种各样的分子随机地互相碰撞、组装、拆分。电闪雷鸣、水火相遇,有机分子逐渐诞生。直到第一根DNA长链开始颤抖着分裂,又摸索着寻找与自身相同的组件开始“复制”,生命便宣告了诞生。这之后,生命不断在“复制”中改变、进化,正是复制中出现的“差错”让生命逐渐变得异彩纷呈。再后来,DNA分子们开始学会了交换片段、相互结合,生物进化再次加快几个数量级。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
然而,无论生命进化到何种程度,DNA的本质功能都从未改变,那就是尽一切手段复制自己。理查德·道金斯曾在《自私的基因》中说“生物体是基因创造的生存机器”。生物最根本的目标是尽量扩展自己能够到达的领域,以获取更多资源,从而得到更多生存机会来将DNA散播得更多、更远。正是这个目标让生物从海洋爬向陆地,从地面飞向天空;使海底几千米到珠峰山顶,从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冰川到数百摄氏度的海底火山喷口都布满了生物的足迹。也正是这同一个目标让原始人学会使用工具,造出兵器捕捉猎物,驯化植物以养活更多的人;正是这同一个目标让人离开地面、飞向天空,让人不再局限于实体世界而向数字世界开疆扩土,更是让人类的探测器最远旅行到太阳系边缘,让人尝试改造别的生命甚至人类自身来获得更多机会。正是这同一个目标,让人们懂得运用科技。




2013年9月12日,NASA宣布旅行者1号深空探测器已到达太阳影响范围边界(Interstellar Medium)。旅行者1号深空探测器于1977年发射,在40年的旅行中飞跃208亿公里,拜访了4颗大行星,是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美国,曾经有一位国会议员质问一群科学家为何要花数百亿美元建造一台加速器:
“这台加速器建成后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实际利益?”
“从短期来看,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绝对、绝对没有任何回报。”
“那我们为什么要花掉纳税人的钱,在还有许多孩子得不到教育和充足的食物同时,来建造这样一台‘无用’的加速器?”
“因为我们想知道一些问题的答案。其实你们也想知道,只不过你们不知道你们想知道。”
探索与好奇的种子从生命诞生之初便被写在了基因里,这就是生命为了达到那个“目标”而用的手段。这使得每个人都有着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追求更多知识的愿望,这样长远而又无私的愿望太容易被短期的利益而掩盖,但人类的求知欲却是永远存在的。
这样的“为了繁衍而发展科技”的论调似乎呈现出一种过于宿命论的观点,显然不会让人心里觉得好受。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文明而言,繁衍即是发展、发展即是生存,一切进步的可能都来源于繁衍本身。一个文明不再发展、一个种群不再繁衍,那么等待它的只有死亡。

三、科技与人文
科学提供对结果的预测,告诉人们怎样做更接近人们的目标,从而诞生出对应的技术来尽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科技发展不断为人类社会进步创造条件,这条件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也因为物质与精神文化相互促进,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既是物质上的也是人文上的。科技并不冰冷,它是民主的、人道的,它解放人的身体、解放人的思想,并且结果为全人类共享。
科技是民主的,它缩小人与人、国与国的差距,赋予人们更多、更自由的权利,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一项技术不会永远只被一小部分人使用,而是终究会造福于大众。苹果公司在十年前发布iPhone,被誉为“重新定义手机”,这项技术的革新直接导致移动互联网热潮的到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如今,移动互联网给每个人带来更多发出声音的权力、自由选择接收的信息的权力,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对称化使得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选择自己衣、食、住、行乃至人生价值观的权力,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民主?同时,科技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水平,这正是社会拜托封建专制迈向民主自由的物质根本。




宜家家居享誉全球的“民主设计”理念。即“我们认为优秀的设计应该是美观、实用、优质、可持续和低价的完美结合。我们称之为‘民主设计’,因为我们相信卓越的家居用品是人人都应享有的。 ”
有人说科技是冰冷的,它减少人性、降低人的存在感。他们举出电话的例子,声称电话减少了人们见面交流的亲切,他们又声称批量生产的产品少了手工艺品的那份精致。可是电话的发明并没有阻止人们见面,却大幅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产品的批量生产并不会使原有的手工艺产品变得粗糙,但却在保证产品正常使用、甚至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降低产品价格。而一些人享受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又想用批量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去得到曾经的手工艺品的那份“精致”,岂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吗?
科技是一种人道主义,它把人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步一步接管人类本没有必要亲手做却又不得不亲手做的那些无意义劳动,比如通过烹饪来帮助消化、通过驯服牛马来帮助农业生产、通过汽车帮助人们改变地理位置、通过纺织机帮助人们脱离重复繁杂的织布工作。它一步一步解决人的生理需求,从而使人类专注于情感、知识、自我实现这些更高级的需求,从这一点上来说,它一定是增强了人的存在感。
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之本,如果放弃科技发展而去追求什么返璞归真的原始社会,对个人而言这可能是一种无可指摘的生活选择;但如果有这种思想的人太多甚至成为社会的主流,恐怕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几百年科技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如今的生活水平,我们也只有通过对科技的重视与发展,才能创造一个更自由、更人道、更民主的未来。


四、科技与社会生活
科学的核心是客观规律,技术的核心是知识和经验。这两者一个强调理性,一个强调实践,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科学技术是人云亦云的对立,它鼓励人提出不同意见、发表新的学说。科学承认自身的局限性,甚至是乐于推翻原有的错误理论。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一个异常事件的发生,不论这件事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科学界都会接纳这一事实,并修改当前理论使其与现实相符。就连牛顿这样的大师认定的“光的微粒说”不也受到了科学界广泛的质疑吗?
这便是科学技术带给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它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提升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即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和推导,辅以独立的思考和必要的实践,从而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与专制主义下知识体系的灌输以及对于宗教的信仰有着本质区别,也正是这种独立自主的科学精神引领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建走向科学。中华民国创建者孙中山正是因为有着科学、独立的精神,在清政府高压统治下保持着自己对民主共和的向往,甚至在国内一片为君主立宪而叫好的呼声中也不改自己创建共和国的志向,以深刻的思考和对政治体制独特的见解作为后盾,最终成就大业。
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科学学科的教育也更多的是在教给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然而在社会上,凭借主观臆测判断好坏、盲目听信他人言论的事例却比比皆是。这边一个大V散播疫苗有害论,就有好多群众居然直接拒绝给孩子打疫苗;那边又说,转基因食品是美国消灭中国人的武器……许多无比荒唐的言论却总是有成千上万的拥护者,更有甚者抓住民众易听信谣言的特点来谋取利益。



“反转斗士”崔永元的安全食品俱乐部。讽刺的是,该俱乐部出售的“璞谷塘大豆油”(SC10221050600026),却被检出溶剂残留量14.1mg/kg(国家标准规定为不得检出)。

否定一切新兴技术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要防止走向相信一切新兴技术、认定其没有危害的反面。我们既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不信任一切学术研究人员而自以为是。老实说,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笔者也实在得不出明确的结论。只能说,多学习、多思考,理性分析利与弊,是避免走向错误极端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对科学技术应该持有的态度。

五、探索还是守护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科技产生于生命不断扩张的本能,而对人类来说,它直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独立自主的科学精神。但在讨论“探索还是守护”这个问题时,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明确一下“科技的根本目的”。
威尔·杜兰特曾在《历史的教训》中说“是人类,而非地球,创造了文明。”同样地,也是人类创造了科技。科技并不是一种无私的东西,虽然我们认为它是人道且民主的。它的目的是且只是让人类获得利益。而这个概念中的“人类”应当指整个人类种群。因此在这种概念框架下,国家间的战争中使用的“科技”的目的是使人类这个大的群体中中一部分人损失利益、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利益,这于科技的根本目的是相冲突的。也就是说,谈到“科技”与“探索还是守护”必须谈到的话题“环保”,其根本目的与“拯救地球”“保护地球”并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让属于人类的DNA在世界上存在更长的时间。
在热播电影《星际穿越》中,主角Cooper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人类)已经迷失自我了。我们是探索者,是先驱者,而不是守护者。”而事实上,探索与守护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就环保这一话题来说,正是技术的飞跃让技术本身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比如不断进步的燃煤脱硫技术、各种各样的新能源产业。科技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只知探索,就会胆大妄为,直到经济衰退、环境崩溃,甚至人性本身也被磨灭;如果只知守护,那就是把人类钉死在地球上,相当于是在等死。



电影《星际穿越》截图
笔者认为,在当前人类仍处于物质文化需求远超社会生产水平的阶段时,我们应当把探索作为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应当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因为人口的高速增长实在不能容许我们缩手缩脚。人们都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当然正确,但却是一句废话。这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做法都并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能区分利与弊谁更大,如果因为一点点风险就完全放弃探索,那地球终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威海卫,而敌人既可能是人类自身也可能是其他文明。

六、总结与尾声
笔者想要在本文中讨论的几个话题基本也就讨论到这里了,想要解答的几个问题中,有的给出了笔者心中的明确答案,有的却仍处于并不非黑即白的模糊状态。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对问题的讨论越深入,我们越会发现更多问题。时间和能力实在有限,本文中的遗憾与漏洞颇多,但至少,它为人生价值观的选择与明确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为什么发展科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能让人类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生存障碍,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扩展更宽广的领域,以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
科技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科技提供对结果的预测,告诉人们怎样做更接近目标。它不断为人类社会进步创造条件,解放人的身体、解放人的思想,并且结果为全人类共享。
我们到底应该对科学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科学鼓励人提出不同意见,更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它教会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我们应该多学习、多思考,理性分析利与弊,避免走向错误极端。同时,面对环保问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应当成为主流价值观。
科技很单纯,它的目的是且仅是让人类获取利益;科技也很复杂,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带来许许多多的成就,每一个成就也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追求大跃进式的进步只会带来人性的泯灭。我们在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时,更应当明确人与人性构成的底线,科技无法、更不应跨越这条底线。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首先看到的不应该是人类,而是身边一个一个的人。我们应该守护自己身边的亲人、爱人、朋友,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人情世故、世事冷暖之后,最可贵的便是仍把自己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留给那片星辰大海。




2017年7月2日,中国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任务失利,这对中国航天事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告诉我们,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前几天我和母亲在讨论搬新家的问题,母亲坚持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搬家,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有些事啊,真的没法解释。现在你还不懂。”我心里想:“有什么没法解释的,不就是幸存者偏差吗?”正要说出口,一个转瞬即逝的想法却让我愣住了:100多年前的物理学家们不也是这么想的吗?那时,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热力学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它们似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座伟大的殿堂:下至苹果落地、上至天体运行都掌握在人们手中,几乎所有自然界现象都能得到解释。甚至普朗克的老师也对他说:“物理学已经没什么好研究的了。”可现在人们发现当时的人类是如此的幼稚,物理学仍有无穷无尽的秘密等着人们去发现,仍有成千上万个重大问题等着人们去解决。

每个人都曾年轻过,都有过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结果却常常是一切梦想都被现实给磨平,而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来怀念那段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光。都曾以为自己心中的真理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可在生活的压力和眼前的苟且的洗礼之后,却把真理本身都抛到九霄云外去。笔者是一名高三学生,幸运的是目前眼前的苟且与心中的星辰大海并没有多大矛盾,一个个方程式似乎都能让人看到刺破长空的火箭,一条条公式似乎都能让人想到亿万光年外的世界……可是然后呢?我多么地希望能够实现那个许许多多的人都想实现的愿望: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奥尔德林(Buzz Aldrin)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但无论愿望能否实现,我都愿科学与理智的火光照亮这个世界。

文/JarryCyx
2017/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4 07: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笑笑真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4 0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捕获一只蒋天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9-24 07: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数科技不是为了发展科技而发展科技,是为了某个目的,比如说军事,比如说商业。      

题外话:像楼主说的每当什么登月总有人问有什么意义?换做是我也要问:像现在这样昂贵的航天却带不来同等价值的回报的航天有什么意义?  美帝烧了2%gdp的钱也不过是送几个人去月球旅行几次而已。以至于美帝现在都没法再去,实在太烧钱了。   为啥现在非要去登月,去修什么空间站(肉罐头),浪费这个资源还不如用来研究下航天的基础:如何让火箭或者太空船更加廉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4 07: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qwq翻到楼楼这篇文章希望楼楼多谢关于科技的回答qw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24 07: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捕捉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9-24 07: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见解,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9-24 07: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和科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24 07: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爆炸论、夸克模型、规范场论、希格斯场、四基本力、十八种夸克、三种电子三种中微子电质中原分子团地日系古尔德带银河系本星系团室女座超星系团拉尼亚凯亚星系团质心巨引源双鱼-鲸鱼座星系团史隆长城波江空洞大尺度光丝结构可观测930亿光年本宇宙变色龙子平行宇宙反物质平行反物质宇宙超维空间无辐射跃迁赋原子核热能地球科技模型一。1成立国家权威级认证秩序,类似霉国科学信息研究所SCI.SSCI、南中北核.2网罗尽天下精英效命于政府.3已完成科技人数占比饱和,界内能时常自发科技突破4征服银河5科技目前是西方的6赶超过西方,科技就是东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4 07: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状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聆讯新闻网

GMT+8, 2025-4-9 02:54 , Processed in 0.1063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